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 内容页

尼西黑陶:续写窑火中的非遗之美

2023-07-31 22:23:23 来源:腾讯网

新华社昆明7月31日电题:尼西黑陶:续写窑火中的非遗之美

新华社记者黄韬铭、佟璐


(资料图片)

“啪、啪、啪……”清脆而富有节奏的拍打声此起彼伏,不断响起。一群游客围坐一圈,专心致志地听着讲解。他们左手匀速转动底部轮盘,右手持木板轻轻拍打。不一会儿,每个人面前的杯状陶坯都已初步成型。

这是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满村汤堆片区的一间黑陶制作体验馆。因特有土质,这个藏族风情浓郁的村落是黑陶的重要产地,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专程前来“打卡”。

鲁茸恩主是这间体验馆的负责人。作为黑陶烧制技艺传承人,他经常为游客讲解黑陶制作之道。在父亲的熏陶下,他13岁就开始学习黑陶烧制。这条非遗传承路,到现在已经走了42年。“我喜欢做黑陶,这辈子就认准了这件事。”他说。

黑陶的制作需要采土、晒土、筛土、制坯、阴干、烧制、打磨等多道工序。有别于一些陶器产区规模化的工业生产,尼西黑陶如今依旧使用传统技法,坚持纯手工制作。厦门大学的意大利籍留学生可磨曾专程来到尼西,体验黑陶制作。“纯手工制作的黑陶是人民群众自己的艺术,历史悠久,非常珍贵。做黑陶的人就和他们烧制的陶器一样,纯粹淳朴。”他说。

“这么多年,我没做出过两个完全一样的黑陶。因为既没有标准模具,也不是机器流水线生产。”鲁茸恩主说,“保留这种传统的手工是最好的。”

制作技艺在传承,黑陶精神也在延续。鲁茸恩主说,人要活得简单些,像泥土一样朴实。“我父亲常说,泥土为自己带来很多好处,要心怀感恩。这份对自然的尊敬,我希望能一代代传下去。”

传统不代表故步自封。在尼西乡藏族青年拉茸肖巴看来,在传承的基础上走创新之路,是尼西黑陶更好融入时代发展的关键。

拉茸肖巴出生在一个黑陶世家,黑陶烧制技艺传到他已经是第八代。出于对黑陶的热爱,大学毕业后他没有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村里发展黑陶产业。

在外学习的经历赋予了拉茸肖巴更开阔的眼界。他意识到,尼西黑陶不能只局限于酥油茶罐、土陶锅等少数几种传统器型,而应积极转变理念,与现代生活接轨,让藏区以外的人们也能广泛使用。

充分调研市场,潜心开发产品,寻求技术突破……多年来,拉茸肖巴和父亲在创新之路上做了诸多探索。如今,他已开发出咖啡杯、茶具、装饰用品等多个系列的黑陶新器型,与其他陶器产地交流学习后改进的烧制工具和工艺也使尼西黑陶的制作过程更科学,成品更精致。

更广的实用性带来了更高的知名度。“现在有不少客户提出个性化需求,要我们进行私人定制。生意好的时候,我家年收入能到20万元。”拉茸肖巴笑着说,“传统的技艺我们要传承,符合时代潮流的改变我们也要做。”

创新赋予了尼西黑陶更多活力,也为当地百姓带来了更多发展机遇。对此,香格里拉尼西黑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拉茸批初深有体会。

拉茸批初早年在外经商闯荡,2018年,眼见村里百姓做的黑陶销售无门,生活困苦,他便毅然放弃了外面的所有生意,回到家乡,当起了村民的致富带头人。“这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喝这边的水长大,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做这件事。”拉茸批初说。

回乡后,拉茸批初成立合作社,先行垫资收购村民们烧制的黑陶,再进行售卖。有了统一的组织规划,再加上烧制工艺和器型样式的不断改进创新,村里黑陶的销路渐渐打开。

此外,拉茸批初还自掏腰包到外地参展,宣传尼西黑陶。几年下来,尼西黑陶名气渐渐变大,村民们接到的订单也逐渐变多。“以前村里只有15家黑陶店,现在开了50多家。”拉茸批初说,“许多村民以前一年赚不到1万元,现在村民平均年收入都有5万元了。”

做黑陶的手工拍打声在村里回响。“我们有信心,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鲁茸恩主说。(完)

关键词:
分享到: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01-2013 www.9774.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时尚网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954 29 18 82 @qq.com

   粤ICP备18025786号  营业执照公示信息   未经吉中国时尚网书面授权,请勿建立镜像,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依法必究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